聚焦单元整体教学,架构思维探秘小数

作者:时间:2023-04-07点击数:

 聚焦单元整体教学,架构思维探秘小数

——厦门第二实验小学数学组

中年级四轮联动活动


3月29日下午,总分校全体数学组教师和屏南县骨干教师齐聚展城分校二楼梯形教室,围绕“立足单元整体,突显‘小数概念’”的主题开展四轮联动活动。

第一节课

《小数的意义》

第一节课由郑植睿老师带来的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郑老师以学生已有的整数十进制知识经验为切入点,展开小数意义的教学。整节课以几何直观为抓手,借助正方形和数轴模型,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一位小数、深入探索两位小数、经验迁移三位小数,使学生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10的原理,从而形成对小数的整体感悟。郑植睿老师的课堂师生互动性强、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第二节课《小数的性质》

第二节课,徐金燕老师带来四年级下册的《小数的性质》。徐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探索了小数的性质。她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知识点,有效发展了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归纳概括能力。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校园义卖”情境引入,激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从0.1、0.10、0.100的在具体量中的大小关系进行猜想,进而放手让学生借助数位表、数轴、矩形图、单位转换等多元表征探究0.3和0.30这两个小数之间的关系进行验证。从而总结归纳小数的性质,进而在练习中巩固深化。

讲座

《聚焦核心素养,沟通知识联系》

两节研讨课后,邱安妮老师带来讲座《聚焦核心素养,沟通知识联系》。邱老师的讲座从单元主题分析、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及重点课时教学活动三方面阐述了如何加强教学实践的整体化、结构化和一致性。邱安妮老师认为教师应全面分析学生的数学基础与认知能力,明确单元整体教学目标,梳理教学流程图,设计形式多样的课程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经历知识生成的过程,从整体上掌握知识内容,进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辩课环节讲座后,老师们以备课组为单元碰撞小火花进而助燃全场辩课的小火苗。


在辩课环节,刘丽君老师提出“为什么更改课本的米尺引入环节”?

陈丽云老师回应:在三年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小数的认识是有经验的,他们对于在米尺中感受小数的适切性已经有所体会,我们可以立足于教材同时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以更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林皓老师提出:学生对于0.536的表征与预设不同,问题症结在哪里?结合央广平台我们能看到老师的问题指向性出现了偏差。

杨盛老师回应:该怎么问呢?给出了重构的思路,聚焦两位小数的细分进而更好的发展学生的推理迁移能力。

评课环节

在评课环节,朱冬梅老师说,两位老师的课堂设计巧妙,在板书结构化方面做得很好。郑植睿老师老师的课堂串联清晰,特别是从分正方形到数轴的过度非常值得借鉴。徐金燕老师的课堂是严谨细致的,整数到小数、小数跟分数之间数概念的一致性勾引到位,通过多种方法帮助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感知也是非常好。

吴盈老师说,三位老师都呈现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优质课堂和优质讲座。郑老师通过数形结合理解小数是基于计数单位表达的一致性,用正方形不断均分这一直观模型可以使同学们感受到小数小在哪里,就是小在计数单位的无限细化。

徐老师也凸显了计数单位,从计数单位的角度打通认识,紧扣计数单位进行分析,让孩子们感受到数的大小不变,计数单位变小则计数单位的数量变多,这样就发展了孩子们的数感。

屏南县骨干教师

屏南县骨干教师:郑老师通过数形结合,理解小数是基于计数单位表达的一致性,利用的是直观模型,用这个正方形把1可以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实则是共通性的核心概念,就是计数单位,一节课让感受到小数小在哪里,小在计数单位的不断细化,小在计数单位无限的细化。徐老师也是凸显计数单位,感悟数的一致性,从计数单位的角度打通认识,紧扣计数单位进行分析,感受到这个数的大小不变,计数单位变小了,计数单位的数量变多了,这个扣紧核心概念计数单位进行分析推理,从而理解0.3=0.30,发展了孩子的数感。


本次四轮联动活动呈现出热烈的交流和学习氛围,老师们对小数单元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进一步加强了立足单元整体进行结构化整合的认知和意识,对日后教学活动的调整和创新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Baidu
map